道恒无为,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。化而欲作,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朴;阗之以无名之朴,夫将不欲;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。
注:
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,类比了社会关系。例: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,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。
阗,tián,充满;填塞。
无名之朴,知荣守辱、处下不争的品质。例:知其荣守其辱,为天下谷;为天下谷,恒德乃足;恒德乃足,复归于朴。
解:道永远保持无为以自然为法通过损有余而补不足,使万物与整体在阴阳两方面之间处在平衡和谐的状态。侯王如果能守住它,社会上下之间将自行达到平衡与和谐。平衡和谐时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产生违背自然的欲望,我将教化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用无名之朴来填充自己。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用无名之朴来填充自己,那么就会消除他们违背自然的欲望。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违背自然的欲望消除了,使社会上下之间重新回到平衡与和谐,一个美好社会就会自行建立起来。
分析:
可以结合德经第49章来理解:“圣人恒无心,以百姓之心为心。善者善之,不善者亦善之,德善也。信者信之,不信者亦信之,德信也。圣人之在天下,歙歙焉,为天下浑心,百姓皆属耳目焉,圣人皆孩之。”(圣人以道来治理天下永远不以自己的心为心,而是关注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的所作所为。善良的贵族和士大夫让他保持善良,不善良的贵族和士大夫也让他变得善良,这就是德善。讲信用的贵族和士大夫让他保持讲信用,不讲信用的贵族和士大夫也让他变得讲信用,这就是德信。圣人在天下时社会上下之间一条心,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就好比是他身上的耳朵和眼睛,圣人把他们都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。)
根据春秋时期的历史记载,当时的“百姓”和“民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。“百姓”一词是指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,而不是指基层的平民。因此,帛书本《老子》中的“百姓”不能作“民”解。
帛书道经第03章指出:“不上贤使民不争,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,不现可欲使民不乱。”,可见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弗盈知止还是持而盈之,直接关系着一个社会的治与不治。所以圣人以道来治理天下永远不以自己的心为心,而是以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的心为心,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,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,时刻关注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的所作所为,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。
图片
作者:曰静2017,姓丘,名平,江西铜鼓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Powered by 大小单双破解软件是怎么回事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